English

两个课堂有机结合 两支队伍密切协作推动邓小平理论“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取得实效

2000-05-15 来源:光明日报 中共清华大学委员会 我有话说

一、围绕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的任务,努力探索工作规律

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清华大学不断加强和改进邓小平理论的教育教学工作,围绕着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任务,努力探索工作规律,下功夫追求实际成效,校内广大青年学生中出现了热烈、生动、深入的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气象。

回顾工作进展,我们深切地体会到,高等院校邓小平理论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就是要让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深入青年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逐步提高理论思维的素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ABC”去分析现实社会的“XYZ”;使他们能逐步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始终与党的事业同心同德;使他们能逐步增强成才报国的动力,把实现自我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

从这个根本目标出发,我们还体会到,要使邓小平理论“进学生头脑”取得实效,必须针对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工作。当代大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时代意识,教育工作要着重理论学习的现实意义,尤其突出邓小平理论的时代性;他们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教育工作要注重青年接受理论的认识过程,充分发挥实践环节对于思想认识的支撑、深化作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教育工作要尊重这种可贵的主动精神,因势利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自我教育活动。

我们进一步体会到,高校“两课”的课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它具有系统性、稳定性,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课外教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大阵地,它具有深入性、灵活性,尤其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邓小平理论既是一种科学理论的传授,又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而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活动既表现在课内,又延伸到课外。由此可见,邓小平理论“进学生头脑”的工作不但要在两个课堂展开,而且要依靠两个课堂的有机结合取得成效。

二、两个课堂有机结合、两支队伍密切协作的做法

1992年以来,清华大学在邓小平理论教育教学工作中,一方面提出了“一门为主,多门渗透”的课程设置规范,根据“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构建适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部署了以社会实践和课外教育工作为载体的主题教育活动,围绕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开辟自我教育的“第二课堂”,课内系统教学与课外实践深化这两个课堂有机结合,政治理论教师与学生党团组织和学生骨干这两支队伍密切协作,为邓小平理论“进学生头脑”取得实效形成了有利条件。我们在工作中采取了以下做法。

内容上互相呼应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党中央的号召极大地鼓舞了我校邓小平理论进课堂的工作。当年,我们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概论”,按照六大方面的基本理论组织教学内容,进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集中教育。在广大同学对改革开放新阶段建立起比较清晰、系统的理性认识基础上,第二课堂与此相呼应,开展了有目的、有计划的主题教育活动。从1992年开始,围绕“国情·道路·责任”的主题展开,广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走出校门感受改革开放的春风,回到校内深入体会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的精神。1997年十五大召开,又迎来改革开放20周年,我校的邓小平理论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课外教育活动开展以“学小平理论,与改革同行”为题的“导航计划”。30个优秀党课学习小组所在的班级同时举行主题活动,30个班级代表队入选邓小平理论知识竞赛,各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活动形成了热潮。

环节上互相衔接几年来,我校邓小平理论课程教学采取了“三段式”的安排。课前阶段,要求学生利用寒假走亲访友、接触社会、收集改革开放的实际问题,上交调查作业;春季学期开课阶段,教师根据调查报告分析学生的认识起点,组织、调整教学专题,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学,同时,在学期开始时由学生自选课题做小论文,期末组织答辩会,以此做为课程成绩;课后阶段安排在暑假,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理论,应用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鼓励确有心得的部分学生将实践中的感受上升为更高层次的能动的理性认识,进一步写出专题分析论文。另一方面,第二课堂的主题教育活动又按三个步骤进行。首先以围绕主题的暑假社会实践为开始,包括考察调研、科技服务、下乡支教等;回到校内接着进行社会实践成果的交流,全校举办展览,各系开会总结,班级团支部联系同学思想开展各种研讨活动把主题教育引向深入;最后,校系通过演讲比赛,征文、经验座谈、人文社科学术节论文报告会、表彰先进等形式总结教育活动的收获。从安排上看,我校两个课堂的教育教学工作衔接于暑假社会实践,一学年一轮,从感性到理性重复两次,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思想认识发展规律不断推进。

队伍上互相配合我校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两个课堂是贯通的,分别主导两个课堂的工作队伍互相配合是实现这种“贯通”的关键。理论课教师是课内教学的组织者,又是课外教育活动的“顾问”和辅导员。学生的各种政治学习活动,理论课教师总是有请必到,哪怕是一个党课学习小组的讨论会。他们在社会实践动员会上介绍改革形势,然后又随着小分队踏上征途;他们在知识竞赛上担任评判,又会被请起来抽签回答难题或进行讲评。另一方面,党团组织和学生骨干既是第二课堂的组织者,又是理论课程的“参谋”和“课代表”。他们向理论课教师提供学生思想状况的调研结果,再把学生在课外教育活动中对于理论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教师。

方法上互相借鉴邓小平理论的课程教学成效还在于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我们在工作中力戒“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恰当地引入课外教育活动的方法。另一方面,在课外教育工作中既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又通过安排高规格的讲座报告加以引导。在两次主题教育活动中,应邀参加的有政府部门领导、著名专家学者、国有大中型企业负责人、跨国公司企业家等近100位人士。这些校外“教师”的演讲大大地增强了教育内容的学术性、权威性,扩展了常规的理论教学课堂,提高了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

组织上统一领导以上各个环节的有效实施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这就是清华大学党委的统一领导。多年来,清华大学党委一直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广大师生头脑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牵头的“两课”教育领导小组,统筹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主管思想理论建设与主管学生工作的两位副书记具体负责两个课堂和两支队伍的协调配合。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十分关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在召开“两课”改革研讨会时,他带着学生工作干部参加,并就两个课堂结合、两支队伍协作提出建议与要求;主管思想理论工作的副书记除了要求政治课教师深入学生中做工作,自己也经常应邀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或做顾问,或做评委,并与教师一起指导学生社团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要求教师与学生把两个课堂学习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中,校党委总是不失时机地发挥两个课堂、两支队伍结合的优势。

三、邓小平理论教育教学取得可喜成效

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热情明显提高,出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变化。在教学课堂上,明显地出现了专注而又活跃的气氛。以往教师提问时,很多同学低下头去,担心被提问。现在则是纷纷举手;一个500人大教室的专题讨论课上,学生排队上台争相发言的情景令教师感动不已;在许多课堂的结束语之后,往往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普遍反映,“课上我们是带着问题去的,听课就有极浓的兴趣”,“这门课和我们身边的实际紧密联系,我懂得了中国的政治、经济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同学们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更为高涨。全校团支委普遍通读邓小平理论学习纲要;不少班级自费买书,开设班级理论书架;各院系结合专业特点纷纷组织主题教育。近两年中,我校已组织辅导讲座300余次,报告、座谈400多场,班级主题活动近2000次,共约10万人次参加活动。1999年初的学生问卷调查统计,评价最高的校内教育是邓小平理论学习活动,这种评价实际上反映了广大学生投入邓小平理论学习的热情。

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明显进步,开始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同的深化。当代青年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他们对国家的建设成就、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切身的感受。经过两个课堂的学习、体验、研讨,他们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开始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解。一位学生在学习征文中说,“要理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把握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何在,二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何在。青年学生必须旗帜鲜明地从理论上认识到我们从事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绝不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只有这样,当我们这一代人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时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既不偏左,也不偏右”。还有一位同学两年里选择了华北华东的农村地区进行实践考察,分析了9个县市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必要性,他在2万多字的总结中得到结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

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发生了从“同龄”到“同行”的升华。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学生参观了“改革之光——中国新闻摄影图片展”以后十分激动,写下了这样的留言:“过去的20年,我们是历史的见证人,未来的20年,我们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反映了与改革开放同龄的大学生在邓小平理论的鼓舞下决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风雨同舟的积极态度。而表示这种态度的基础则是价值取向的思考。一位同学在讨论会上说:“在走向新世纪的今天,我们面对种种选择。老一辈的清华人,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思想朴实,理想崇高,他们在各种利益诱惑面前站得稳,任劳任怨,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这样一种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应成为我们的信仰和行动指南。”同学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十几个院系团委与对口单位签订协议,开展“为国企分忧”行动,进行挂职锻炼,提供培训和科技服务;全校学生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宗旨的社会实践近年来规模效益居高不下。1998年1330余名研究生分赴20个社会实践基地,在784个基层单位开展了832项课题的科技服务。令人高兴的是毕业班学生中涌现出的优秀典型。一位同学立志献身国防,甘愿到偏远的军工单位就业,他在主题教育活动的演讲会上动情地说:“放心吧!妈妈,放心吧,清华,放心吧,我所挚爱的祖国和人民!”

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骨干队伍明显壮大,形成了从党团组织到社团协会的扩展。学生党支部是同学中的思想政治核心,在邓小平理论学习活动中首先发挥了骨干作用。近年来,各支部坚持在学期之初写出周围同学的思想状况调研报告,为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思想工作提供了针对性;主题教育的具体活动一般都在党内酝酿思路,统一思想,促使党员在活动中积极发挥作用;在最近开展的“回顾历史轨迹,关注改革热点”党支部专题学习讨论中,20个支部的成果入选答辩交流会,参加点评的理论课教师给予了热情的赞扬。我校共青团组织明确坚持“上学生思想工作第一线”的要求,成为主题教育活动的主力军。在已举行4次的“全校团员代表学习邓小平理论交流会”前后,各级团干部付出了辛勤劳动。90年代初起我校360多个学生班级都陆续建立“党课学习小组”,凝聚了广大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的热情。1995年,他们联合起来,成立了“清华大学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协会(TMS协会)”。他们外请专家来校报告,邀请校内理论课教师辅导,组织知识竞赛、摄影展览、征文演讲,活跃地引导着全校理论学习的氛围,而且有效地把理论学习活动辐射到各个班级基层。这个全校最大的、3000多会员的学生社团成为群众性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标志。

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鼓励我校工作时指出:“清华大学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从到学校第一天起,就要对他们做政治思想工作。学校的党团组织和所有的教员都要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他们这样做很见效,现在学校风气很好。”今天,我们重温小平同志的指示,感到对两个课堂结合、两支队伍协作,推动理论教育的探索工作更有必要,更有信心。我们一定从遵循教育规律、讲求教育实效出发,坚持不懈地推动邓小平理论的“三进”工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